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媒体制作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成果的来源
“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媒体制作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为2021年立项的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572。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19年,教育部倡导“新文科”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交叉融合,先后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国教学现代化2035》等系列文件;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时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7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意在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本科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智慧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乡学院tyc1286太阳集团(中国)歡迎您“全面育人”的理念,持续培养技术过硬、品格高尚的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两位骨干教师连续两年参加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分别以《音频录制与编辑》和《纪录片创作》课程的创新授课方式,获得第二届赛事的特等奖(第一名)和第三届赛事的一等奖,学院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上持续发力,以媒体制作类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改革创新方面初见成效,成果通过探索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化考核等方面的创新,持续推进技术类核心专业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为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二)研究现状
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尤其值得本项目借鉴的成果包括: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提出现代大学需要真正的“教育者”而非“学者”为学生授课;比尔·雷丁斯在《废墟中的大学》倡导现代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质疑、批判的能力为旨归;钱穆在《文化与教育》中倡导高等学府应培养学生通融彼我的文化坚守与创新能力等。现阶段,国内课程改革在上述方面面临一定瓶颈,高校部分课程难度设置出现“两极分化”的现状,一部分课程授课方法单一,知识灌输缺乏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分层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创新潜能未得到充分激发;另有一部分课程难度过低,易“混学分”,缺乏挑战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即通过主动的“知识输出”完成对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及创新。
(三)研究意义
依托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紧扣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文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媒体制作类核心课程,借助超星泛雅和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研究如何设计学习环节,兼顾不同程度学生学习进度,增加学习深度,以及如何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潜能等问题,以改进课程内容建设,提升学生作为国家传媒行业储备人才的综合素养,并寻求可推广的媒体制作类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作为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在创新模式驱动下持续调整针对新闻后备力量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帮助青年人才及时适应环境,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者和传播者,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做好信息传播,引导公众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正向发展,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自信,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研究情况
(一)成果概述
成果以2022年《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媒体制作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等省级教研项目为核心,围绕传媒制作类课程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模式更新和教学手段创新三个重点工作探索学生实战能力培养路径(如图1)。
一是在课程目标上,将传统课程体系“以新闻评论和研究能力训练为核心”调整为“一技三创”——“以视频编辑技术为核心,提升创作、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在媒体工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二是在教学模式上,用项目式教学代替投喂式教学,整合课前学习理论、课中完成项目、课后反思不足的教学设计,企业全程参与实现“集中力量学习高阶目标”师生共学模式;三是针对本科生的年龄特点及媒体制作软件的学习特性,将传统的演示手段更新为全视频教学,开发面向全社会视频制作学习者的线上课程资源。
四年以来,建成《影视后期制作》等4门省级一流课程,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河南法制报等主流媒体报道7次,线上课程《[PR教程]Premiere视频剪辑快速入门教程》,累计播放量突破1191万,覆盖15个省份,为新时代国家传媒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并赢得社会认可。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1.面对应用型课程需求,解决校企联合教学协同力不足的问题
校企之间长期存在误判,学校需要学生有就业适应期,而企业需要学生能够即刻上岗,当前急需“懂教育的企业家”和“懂市场的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尚未形成与学界与业界紧密结合的内容体系。
2.跟进新媒体技术发展,解决教材及师资力量与业界脱钩的问题
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而教材编写限于撰稿规则、审稿周期等要求通常“面世即过时”,传统的软件授课方式偏重理论先行的投喂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就业适应能力存在不足。
3.针对学生家庭条件差异,解决艺术类课程学习成本过高的问题
媒体制作类课程广泛分布在艺术类学科,生源家境良好,导致专业有对学生在拍摄设备(摄影机等)、编辑设备(工作站等)、包装设备(调色台等)的惯性依赖。长期以来,家境占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从“起点阶段”就具备的优势,让困难学生及社会上广大低收入青年学习者面临“学习成本偏高”的困境(如图2)。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旨在探究媒体制作类课程的全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1.创新校企联动,立足工学结合,提升联合教学水准
在教学过程中以“产品”引导“作品”,将“职业”融入“学业”。通过联合企业实际项目,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对接一线工作。同时展开校企互进,联合开发《人工智能编辑工具专题》《数字剪辑问题攻略》等专题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阶段直面会市场需求,从实践中参与订单内容制作,理解社会问题,熟悉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围绕“一技三创”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依托融媒文化产业学院,打造影视中心化研学平台,在以市场化的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下,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创新教学组织,打造金课体系,深度绑定产业需求
在成果建设过程中,团队聚焦产业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持续建设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影视后期制作》《编导基础》《教育学基础》和《纪录片画面编辑及叙事思维训练》虚拟仿真模型系统。不断调整课程建设方式,积极引入业界人士加入课程团队,吸引远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朱韦韬、字节跳动(河南)生活服务直播运营负责人李若阳等行业领军人才加入课程体系建设,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学校上学期间即可拓宽眼界并完成职业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团队主动适应市场化需求”的过程中,教师本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得到有效培养,团队整体创新能力被激发,现有师资力量得以提升和补强,其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钩的问题进而得以缓解。
3.创新课程内容,降低教学成本,抹平学生出身差异
团队成员秉持立德树人信念,并怀揣身为教育工作者对社会整体公正的追求,利用人工智能及新媒体技术,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免费教学资源。建成包括《[PR教程]Premiere视频剪辑快速入门教程》等千万级播放量的7门公开课程,开发“影视后期制作公共素材库”,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内容,并通过Focusky等封闭式演示工具进行设计、借用代理剪辑和分发云端编辑工具等方法,将所有学生的编辑环境统一化,抹平学生因为天分、家境和前期基础不同而产生的起点差异,打造“每个人都能学会的谋生技艺”(如图3)。
(三)成果创新点
成果创新主要从模式、内容及手段三个方面着手:
1.模式创新:基于充分调研,打造项目先行的校企联动教学模式
团队梳理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构成,充分贯彻OBE教学理念,明确“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要求,将传统教学中“媒体制作技术的传授”转变为“和学生共同发现创新性的制作方法”,以业界真实的媒体内容生产需求做引导,运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结合的联合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接河南卫视等媒体单位,及爱奇艺等一线企业,完成《奇瑞汽车5G智能工厂宣传片》等订单160余项,制作《再会你·回归主题宣传片》等公益作品30余部。课后通过项目完成效果及市场反馈向学生提问,调整下节课教学目标,实现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如图4)。
2.内容创新:基于效果达成,建设适应青年学生普遍习惯的课程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前沿及市场要求,第一时间与共享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布置自主学习高层次论文,提升高阶内容学习效果;通过主题思政进课堂,提升课程思政融入深度;通过跟紧专业一线,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构建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融合的内容体系。同时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训练素材,以最低的时间成本完成每节课的内容引入,提升任课教师的叙事能力,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贯穿全学期的过程性考核及实时公布的成绩信息,得以刺激学生竞争意识,提升主动学习积极性,保障整个学习过程的流畅度。
3.手段创新:基于学习体验,营造全视频沉浸式课堂体验
课前及课中部分通过雨课堂等智慧平台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摒弃PPT等传统演示工具,采用全视频呈现方式贯穿所有教学过程,将所有授课内容封闭成独立程序,最大限度降低对学校教室的软硬件需求,并在课程结束后自动生成回放内容,便于学生随时复习。同时,借助智慧教学工具持续优化教学手段,打造沉浸式课堂,帮助所有学生获得一致的流畅体验,提升参与度和获得感。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成果社会反响良好
成果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线上课程《[PR教程]Premiere视频剪辑快速入门教程》累计播放量突破千万,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官方媒体报道7次,互联网机构报道10余次。
2023年,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其公众平台发布《传媒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AIGC系统建设暨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年会内容分享》,报道本成果实践教学创新内容,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同期登载;2024年,团队受邀在河南省高校影视教育协会主办的首届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教育论坛发言,内容刊登于河南法制报、网易河南等官方媒体;四年来,团队先后赴大象融媒、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多所高校及媒体单位开展交流并接受采访,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2.成果辐射效应覆盖面广
团队在超星泛雅平台、雨课堂和哔哩哔哩(B站)同步建设线上课程,B站课程《[PR教程]Premiere视频剪辑快速入门教程》累计播放量1191.2万次,互动留言2.2万条,学生涵盖京沪、长三角、珠三角及中原地区,16-25岁青年学习者占比60.1%,非大学生占比86.1%,帮助数万名传媒专业本科生及剪辑爱好者提高媒体内容制作能力,教学团队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如图5)。
3.教学研究成果丰硕
团队在《教学与研究》等中文核心及CN期刊发表论文5篇,编写专著3部、教材2部,持续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主持人及团队成员参加教学竞赛获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4.学生竞赛成绩显著提升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的第13、14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学生作品获国家级荣誉4项、省级荣誉39项,主持人及团队成员分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的《微拍中国》全国大学生系列赛上,共计15部作品入围竞赛单元,获最佳新闻、最佳航拍等奖项,学生连续四年在国内A类赛事获奖。
5.高校应用推广初见成效
成果自2021年起,分别在河南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相关院系)、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师范学院等相关院系)进行应用,兄弟院校相关课程负责人参考成果内容,结合自身课程重塑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教师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成果为三所高校提供了有价值的示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