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一、新文科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成果展
1.成果简介
本成果紧扣新文科发展理念,聚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致力于解决当前传媒人才供给与传媒文化产业智能化快速发展之间“人才培养差异化还不充分、课程体系适配性还不到位、教研平台支撑性还不够强”等关键问题。
项目组始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探索中构建了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一技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紧扣“编导技术”核心价值创造一条主线,创设了“创新引飞能创新”“校企互进能创作”“学科竞赛能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构筑了方向课程包和个性化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聚焦解决行业关键核心问题的四层级“编导技术+”平台,为传媒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图1)。
图1:编导类“一技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经实践检验,成效显著:研究生升学率从原来的5%提升到20%;就业率位列同类高校前茅;学生获国家级、省级以上竞赛奖100余项;毕业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卫视、河南卫视等行业知名企业高度认可;获新乡市众创空间、新增省级教学人才3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课程4门,建成省级以上教科研平台3个,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成果辐射并应用于国内多所高校实践中,被大象新闻、顶端新闻等省级媒体和平台报道,社会影响广泛。
本成果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研究成果解决问题具有典型性,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已在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并在线上线下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高校千方百计培养的传媒毕业生,不如企业短期培训的非专业员工能干会干。AI数智化技术快速迭代,多能力融合、多岗位适配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人才培养周期稳定性带来供给性偏差。
(1)人才培养差异化还不充分,供需矛盾加剧
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学生技术能力趋同,能为行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不足;培养方案设定周期长,培养目标固定,与传媒行业快速变革的特性不协调;专业定位过低,应以提升区域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2)课程体系适配性还不到位,产教融合不足
课程体系中理论偏多、实践较少、学科交叉融合不深入;开设课程与数智化趋势对接不紧密;师资能力固化,内容更新较慢,产业成果和技术无法快速转化成教学资源。
(3)教研平台支撑性还不够强,动手能力欠缺
愿意接收学生实践的平台数量少、层次不高;科研创新不充分,学生参与度低;高水平众创空间建设推进不充分,对全流程式传媒产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支撑度不够。
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对标行业需求,分类差异培养
创新引飞能创新。依托“创新引飞”项目,发挥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作用,设立“卓越毕业生”选拔条件,开展以创新为特色的“项目-作业-成果”课堂教学;每位学生都配有专业导师,充分参与导师科研创新项目,师带徒、老带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校企互进能创作。加强与当地知名传媒行业企业对接,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设立“远途班”“保星班”,配备校内外双导师,开展订单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育人平台,实施“全员多维田野式”培养,分年级、多领域扎根创作,培养并提升学生实践创作能力。
学科竞赛能创业。以新闻与传播为主干,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微专业”,推行宽口径培养;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广赛”等赛事,培养“能说会写、能拍会剪”的创业型人才。
(2)完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
开发方向课程群,丰富差异化内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人任务,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课程新体系;开设研究创新型课程群,涵盖现代传播实务、研究方法等研究性课程,服务科研、考研学生;开设创作型课程群,涵盖AI创作、数字编辑与包装等课程,服务偏好实践的学生;开设创业课程群,涵盖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运营等课程,服务创业类学生。通过差异化课程体系,实现行业标准教学内容对接。
按方向组织实践,提升差异化优势。以培养创造价值的“编导技术”为主线,参考学生兴趣,构建差异化实践模式,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依托融媒体中心、产业学院、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创作型技术人才;依托众创空间、学校科技孵化园培养创业人才。行而知不足,回归课堂求真知,有针对性提升个人能力。。
(3)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平台效能
充分挖掘内外资源,共建特色平台。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基础,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黄河流域文化传播创新实验室,整合校内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以及校外黄河流域高校传媒资源,搭建省级新文科编导技术实践教育基地、黄河流域高校虚拟教研中心等高水平实践平台。
聚焦学科交叉领域,突出平台作用。联合设计学、旅游管理、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师生,跨专业开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最美南太行文化节”“河南王屋山大学生文旅文创营销创意大赛”;举办“美丽乡村”“新新传媒”“我声飞扬”“经典再现”等特色活动,创建“全员多维田野式”实践新模式,突显平台与人成效。
4.成果的创新点
(1)坚持OBE理念构建“一技三创”人才培养模式
以创造行业价值实践为特色,以差异化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平台-实践-专业-赋能”四层次人才培养架构为支撑,探索了“创新引飞能创新”“双向互进能创作”“学科竞赛能创业”的发展路径,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创作能力和创业能力,构建了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一技三创”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传媒毕业生价值创造能力不足、行业供需不平衡的关键问题,为行业高质量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创建了产业成果与教学资源双向转化的课程体系
以提升课程时效性为目标,开设差异化课程群,以分类实践项目为抓手,以科研、创作、竞赛项目为依托,促进了产业前沿向教学内容转化、教学成果向产业输出。该体系解决了产教融合不深入的关键问题,为传媒类“一技三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实现了“校企双向互进”双循环。
(3)创建了交叉融合全流程“编导技术+”实践平台
以促进优势学科与传媒产业价值链交叉融合为目标,以河南省重点学科、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为基础,依托黄河流域文化创新实验室、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黄河流域高校广电专业虚拟教研中心为依托,构筑了“项目研究-内容创作-拍摄剪辑-包装渲染-定向直播-运营维护-创新培训”等多层次全链条式的“编导技术+”价值创造实践平台。该平台解决了学生价值创造技术掌握不牢的关键问题,为学科链、专业链、产业链的无缝衔接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关键岗位的深度融合。
5.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促进专业与平台发展
获批广播电视编导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新闻学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1个、黄河流域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新增省级、市级实践教学基地10个,建成省部级、市厅级实验室、众创空间、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
(2)提高师资与团队水平
新增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新乡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人,河南省百千万人才3人,河南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河南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一等奖2人,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1人。
(3)提升课程与教材质量
新增省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3门、省级虚拟仿真课程1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4门,出版教材、专著5部,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
(4)产出教科研教改成果
主持河南省教研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余篇,获省级优秀教学案例1个。同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项目8项。
(5)高水平人才增长显著
毕业生就业率从90%提升到97.6%,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研究生升学率从5.1%提升到20.2%;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库2项,本科生参加“互联网+”“大广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获奖100余项,毕业生创办公司12家,教学改革工程体系基本成型(图2)
(6)社会推广应用性良好
通过高校影视学会、高校广告学会等会议进行成果交流与分享,并在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推广与应用;相关举措被兄弟院校关注与借鉴,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原工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平顶山学院等多次来访调研交流。
在线资源“影视后期制作”课在B站等在线选课次数达到8000余人,播放量达到1000余万次。
图2 “一技三创”教学改革成果架构图
人才培养成效被大象传媒、顶端新闻等省级平台和媒体广泛报道。相关高校的艺术专业借鉴了该项目的育人理念和做法,将交叉融合实践先行的一流标准融入人才培养中,积极开展“校企双向互进”建设,与国内外传媒机构和单位建立实习基地10余个,建立校外纪录片创作基地10余个。围绕卓越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成果报告
三、支撑材料
四、应用
上一条: 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媒体制作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下一条:作品:窗外
新乡学院tyc1286太阳集团(中国)歡迎您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电话:0373-3683503 邮编:453003
2023年6月